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温州市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
实施方案(2017—2020年)的通知
文 号: | 温政办〔2017〕79号 | 阅读版本: | |
发布机构: |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公开日期: | 2017/9/22 |
时效性: | 有效 |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温州市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实施方案(2017—2020年)》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此件公开发布)
温州市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实施方案
(2017—2020年)
为认真贯彻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浙政发〔2017〕23号)精神,加快推进温州工业经济创新转型发展和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着力提升我市传统制造业发展整体水平,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一区四化”为主攻方向,深入实施企业发展“八大工程”,着力打好“四换三名”“三强一制造”等经济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联动推进“互联网+”“机器人+”“标准化+”和“大数据+”在传统制造业领域整合应用,大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温州行动,建设形成一批产业链完整、分工合理、布局优化、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集群,为巩固提升温州在全省的“铁三角”地位奠定坚实基础。
二、总体目标
力争通过4年的努力,全市传统制造业规模效益明显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产业布局逐步完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把创新作为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的第一动力,全面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坚持创新机构、创新人才、创新项目、创新资本多管齐下,大幅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到2020年,重点传统制造业研发投入和产出水平明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的标准话语权不断增强,传统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规模以上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提高到1.86%以上,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5%。
融合拓展深入推进。推动强链补链,大力发展与传统制造业紧密关联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推进信息技术与机械技术深度融合,骨干企业装备数控化率和机器联网率每年提升2个百分点,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水平走在前列,关联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85以上。
质量效益明显提高。通过“机器换人”“腾笼换鸟”等路径,促进企业减员增效,重点传统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8%左右,力争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5%左右。
绿色发展更有成效。综合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整治“低小散”“脏乱差”企业(作坊),合理转移和退出低端低效产业。到2020年,重点传统制造业绿色制造水平明显提升,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建设以及节能减排主要指标优于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废水排放量、用水量年均分别下降3.3%、2%、5%以上。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坚持企业主体,加强整合优化,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向产出效益高的企业集聚,加快企业上市步伐,支持龙头企业通过联合、并购、重组等方式优化企业组织结构,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力争到2020年,全市超100亿元龙头企业达4家,超10亿元企业达60家,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打造超1000亿产业集群2个,超500亿产业集群5个。
三、重点产业
根据温州当前传统产业发展实际,瞄准今后一段时期市场需求,重点推进电气机械及器材、鞋革、纺织服装、汽车及摩托车、泵阀、专用设备、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塑料制品及印刷、光学仪器及眼镜、文化用品及玩具等10个传统制造业的改造提升。
(一)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提升传统中低压电气产品智能化水平,着力推进设备小型化、元件智能化、系统网络化。大力发展高压和智能电网电气设备及配套产品,延伸发展太阳能、风能发电设备及配套电气设施,积极开发电动汽车电气配件及其配套输充电设备和智能电气产品。
(二)鞋革制造业。顺应鞋类高端商务、时尚休闲、健康舒适、功能专用等发展潮流,加大产品和营销管理模式创新,推广应用数字化制鞋、企业信息化管理、电子商务信息系统。推进制革行业水性、无溶剂等绿色工艺应用,鼓励支持上下游产业链加速整合。
(三)纺织服装制造业。重点发展高端西服、商务休闲服、时尚女装、潮流童装等主导产品,兼顾发展服装辅料业。推进企业专业化、品牌化发展,提升服装产品的科技含量、文化内涵。加强服装服饰新花色、新品种、新款式、新功能的研发设计。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和高级定制。
(四)汽车及摩托车制造业。以产业高端化、产品模块化、装备信息化、市场全球化为目标,坚持引进与自主开发相结合,大力发展特种车辆和摩托车整车生产、总成化模块、智能汽车电子、电子控制系统等产品。拓展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等产品配套新领域。促进产品从纯机械到机电一体化、从模拟量到数字量、从重型到轻型化、从单体到总成化的方向进行改造提升。
(五)泵阀制造业。重点加强泵阀相关的耐腐蚀、耐磨、耐高温、耐低温的新材料研发和应用,加强新工艺的研究与应用;以智能、成套、专业、绿色、超常为方向,重点发展超(超)临界火电、核电、煤化工、长输管线、石油化工、页岩气、LNG等领域的阀门。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煤化工、环保、城建等领域的泵产品。
(六)专用设备制造业。重点推动鞋革机械、服装机械、印刷包装机械、食品制药机械等轻工机械产品改造提升,推进轻工机械向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加大定制机器人应用技术等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七)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推动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向绿色、集聚、高端方向发展,推动传统精细化工向高端专用化学品提升,鼓励采用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技术,研究开发高性能化工新材料,推进临港石化产业发展。
表 情: | ![]() ![]() ![]() ![]() ![]() ![]() ![]() ![]() ![]() ![]() |
验证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