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油田剩余资源以超低渗透、超低丰度、薄油层的致密油气为主,储采严重失衡,资源接替难……为此,唯有创新才能找到出路。”6月16日,吉林油田科技处处长张嵇南说。
技术创新打造增效利器
去年7月,吉林油田首口多通道异形连续油管束地面分段注水技术在新木采油厂试验成功。通过现场测试,能够实现地面四段分注,可满足油藏注水的需求。这项技术在国内外采油系统是首例。
这样的创新在吉林油田还有很多。
吉林油田有一个亚洲陆上最大的采油平台,大家称之为“大井丛”。仅1号平台就有48口油井。按照油田传统建产模式,一口井的占地面积就得1200多平方米,而整个“大井丛”占地仅2000平方米,却能把方圆4万平方米内的石油抽上来。工厂化、流水化作业,极大地降低了成本。
除了“大井丛”外,吉林油田还自主研发了双驴头双井单抽抽油机,可实现一台抽油机同时带动两口井生产,日耗电比两台常规抽油机减少35%以上,平均单井一次性投资下降30%。
吉林油田的油难采,低渗透、低产量、低丰度。面对“三低”现象,吉林油田提升储层压裂技术,利用集团压裂榨干剩余油。集团压裂不挑井不挑层,可大规模多井同层同步压裂,而且改变了常规压裂只能形成单一裂缝的单翼开启模式,储层两边压力全开,形成复杂裂缝,达到储层整体改造、资源完全动用。截至4月底,共应用28个区块287口井,增油3.98万吨,效果较同区块常规重复压裂提高一倍,产出投入比大于1.4,经济效益良好。
基层创新凸显众人智慧
基层创新,力量不可小觑。
吉林油田倡导基层单位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让人人都是创效因子,促使员工从“干活卖力气”向“干活凭智慧”转变,人人创新创效,汇聚合力开源节流降本增效。
在长春采油厂,提起创新,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蔺海东,被称为“小鲁班”。长春采油厂稠油井和高含蜡井占总井数的90%以上。为了既能防止抽油机皮带磨断、电动机空耗,又可以智能控制井口加热带按需加温,他制作了综合节能自动保护器,降低了抽油机能耗。在莫里青地区使用,年可节约费用60余万元。
同时,吉林油田通过创新工作室激发全员活力。2013年,吉林油田在新木采油厂组建首个创新创效工作站,由全国劳模刘成担任站长。经过4年多发展,新木采油厂创新创效工作站已汇聚22名技能专家,形成“22+X”的模式辐射全厂,有效带动了全员创新创效热情。
机制创新激发深层活力
用机制创新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吉林油田下了一番功夫。
吉林油田建立科学技术委员会、专业技术委员会、厂院级科学技术委员会三级科技管理体系,组建创新与发展领导小组,使科学技术委员会创新驱动发展职能进一步明确。组建油气勘探、油气藏工程、钻采与地面工程、信息化技术及管理创新5个专业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专业化创新管理,突出在专业技术支撑及检查指导方面的作用,突出在成果转化及推广应用方面的作用;厂院级科学技术委员会进一步完善“一把手”负责的组织保障,使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全员创新工作落到实处。
十大科技专项是确保吉林油田完成“十三五”规划的关键。在十大科技专项中设置特殊贡献奖,每年对获得重大突破的技术或有特殊贡献的课题给予奖励,奖金从公司总经理专项奖励基金中列支。
重金“砸”向技术研发,吉林油田年科技总投入达到年度预算收入的2%。3年改革期间,吉林油田累计投入1.6亿元,设立重大专项18项、重点课题120个,承担国家、中国石油专题20余个。
表 情: | ![]() ![]() ![]() ![]() ![]() ![]() ![]() ![]() ![]() ![]() |
验证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