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是风,改革为潮。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时间点上回望,这40年,是核工业转型发展、浴火重生的重要阶段,也是原子能院创新发展历史上的关键时期。
这40年,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院始终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事业发展的生机与活力;这40年,原子能院从小到大、从大到强,开创出一个又一个“第一”,以令人瞩目的成绩蓬勃发展;这40年,原子能院乘风破浪、千帆竞发,为我国核工业和核科技事业的创新发展,以及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贡献了力量。
京城西南、燕山脚下,一个在改革中前进、在开放中发展、在创新中超越的故事,正在讲述着……
科技兴核
建设世界先进水平核科研基地
刚刚过去的9月,原子能院迎来了“一堆一器”(我国第一座重水反应堆、第一台回旋加速器)建成60周年暨建院68周年纪念日。1956年5月,“一堆一器”动工兴建,短短两年多,昔日的荒滩野岭间出现了一座原子科学城,也就是今天的原子能院所在地。这是我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综合性的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
1958年9月27日,“一堆一器”建成投运,开启了中国原子能时代。之后,原子能院乘势而上,建成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反应堆,并陆续研制出2.5MeV静电加速器、400KeV高压倍加器等,构建了原子能院第一批科研平台。原子能院第一代创业者、同时也是我国核工业的开拓者们,在此基础上取得了一大批成果,为“两弹一艇”技术攻关立下了不朽功勋,为我国核工业和核科技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初期,面对科研经费和事业费严重不足、任务不明确的严峻形势,原子能院积极探索、改革创新,完成了第一座重水研究堆的改建;引进HI-13串列加速器;自主建成我国第一座微堆;建成30MeV强流回旋加速器,结束了我国不能用加速器批量生产中、短寿命放射性同位素的局面,并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这些设施构成了原子能院第二批科研平台,为我国核科学研究、核技术应用提供了新的条件。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核工业“两个基地,一个平台”获国家批复,作为核科研基地之一的原子能院,建成了以中国实验快堆、中国先进研究堆、核燃料后处理放化实验设施、串列加速器升级工程为核心的“四大科技创新平台”。
作为我国第一座快中子反应堆,中国实验快堆的建成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8个拥有快堆技术的国家,其首次临界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中国先进研究堆,主要技术指标居亚洲第一、世界前列,是一座安全可靠、高技术性能、多用途的研究堆;北京串列加速器升级工程,是我国首套、国际上第三套基于高分辨率在线同位素分离器的放射性核束设施,100 MeV质子回旋加速器是国际上最大的紧凑型强流质子回旋加速器,其首次调试出束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核燃料后处理放化实验设施,成功开展了我国首次实验室规模、全流程动力堆乏燃料热实验,对保障我国后处理厂的自主建设和发展闭式核燃料循环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除“四大科技创新平台”,原子能院基地建设也得到大幅提升,以科技综合楼为标志,院区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善;中国先进研究堆配套、计量站能力提升等一批科研设施建设进入实施或验收阶段。“四大科技创新平台”以及基地建设一期建设,构成了第三批科研平台。
改革开放40年,原子能院建筑物从1977年的130座(个)增长到现在的近400座(个),建筑面积增加了35万6千平方米。进入新时代,原子能院提出“一城两地多点”总体发展布局,统筹京内、京外统一发展,并集中力量建设核材料、先进闭式燃料循环、核安全、核物理与应用技术这五大创新中心,形成原子能院新时期创新发展的主力军。
使命担当 敢为人先
打造引领创新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作为我国唯一的基础性、综合性核科研基地,以及核工业“国家队”和中核集团科技创新“主力军”,原子能院始终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先,勇于在核科技创新的历史征程中担当新使命,打造引领创新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改革开放40年来,原子能院推动形成了核物理、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反应堆工程技术、加速器技术、核电子与探测技术、同位素技术、辐射防护技术和放射性计量等八大学科,并推动建立“8+X”学科融合发展新格局;系统突破并掌握了重水堆、微堆、快堆设计及研发技术,掌握了回旋加速器、电子直线加速器、高压加速器设计及研制技术;构建了国家不可或缺的特种材料、特种动力、先进核能及燃料循环技术能力体系。
改革开放40年来,原子能院科技创新硕果累累。荣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近2000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1200余项;拥有11个国家级研究中心或实验室;国防科技工业抗辐照应用技术创新中心、核材料技术创新中心也在此落户。
原子能院始终坚持面向世界核科技前沿,在核数据、核物理基础研究等领域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并扮演“先行者”的角色。建立了世界五大核数据中心之一的核数据库CENDL,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核数据策略与评价能力;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快-热耦合ADS次临界实验方案,并建成国际上首个实验装置“启明星Ⅰ号”,推动我国ADS技术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创新性地提出反应堆与加速器双源驱动方案,布局建设北京在线同位素丰中子束流装置(BISOL),有望将核科学研究的诸多方面首次推进到迄今尚未达到的前沿,使我国成为世界最先进水平的国际核物理基础研究中心。
原子能院积极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为我国参与国际事务、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作出贡献。2017年,原子能院圆满完成加纳微堆低浓化项目,标志着习近平主席在华盛顿核安全峰会上提出的“加纳模式”成功实现,为世界防核扩散事业作出积极贡献。2018年10月15日,尼日利亚微堆低浓铀燃料从原子能院启运,“加纳模式”再写新篇。
积极探索 勇于尝试
大力深化实施产业改革
改革开放初期,原子能院形成了民品多种经营、百花齐放的局面。这期间,原子能院自主开发出工业放射源、单晶硅、晶闸管、水墨、测井示踪剂、核孔膜、料位计、核子秤等“拳头产品”,形成了钼锝发生器、氟-18正电子药物、火灾报警器等产值突破千万元的支柱产业;打造出电子仪器厂、电力电子厂、照明电器厂、水墨公司等多个产业实体,成立了核工业首个中俄合资公司;氧化锆氧分析仪、黄金成色仪分别获世界博览会、全国发明博览会金奖,钼锝发生器、中子活化分析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原子能院大力推进同位素产业改制,于2001年整合同位素、辐照业务和资产,发起成立了北京原子高科核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彻底摆脱“等、靠、要”思想,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根本迅速壮大,产品涉及70余种核素、200多个品种,用户近3000家,产值超亿元。2006年,原子高科成为中核集团核技术产业系统中,第一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代办转让系统挂牌的企业。2011年,根据中核集团战略部署,原子高科并入中国同辐股份有限公司,这艘满载着同位素产业的大船,驶向更为宽广的海域。
在积极探索、勇于尝试产业发展新模式的同时,原子能院新产品研发也没有停下脚步。电子束辐照装置成功示范应用;用于硼中子俘获疗法的专用微堆建成;反恐安检产品服务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南京青奥会、杭州G20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厦门金砖五国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等。
原子能院始终坚持以核技术“走出去”引领核工业“走出去”,先后向5个国家出口微堆,开启我国重大核设施“走出去”的先河;为阿尔及利亚援建的重水研究堆被誉为“南南合作”的典范;伊朗电磁同位素分离设备、微堆、零功率堆等援建项目被誉为“中伊合作”的典范;为加拿大和意大利用户提供回旋加速器设计服务;新型海关集装箱检测系统出口柬埔寨、阿富汗;主导制定我国首个通用核仪器领域国际标准,填补了该领域空白;无损检测电子直线加速器出口海外,实现中核集团加速器海外市场零突破。
通过40年的发展,原子能院逐渐形成了以加速器、反应堆、同位素、反恐安检、计量测试、辐射防护、核电服务相关的技术、产品和设计能力。新的历史时期,原子能院积极响应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通过建立技术转移平台、发布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制度、试点成果转化项目,正积极开发核能供热、高端放疗、新型安检技术,助力“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平安中国”的国家战略。
解放思想 创新举措
开创一流人才培养新格局
随着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被誉为“中国核科学技术的发祥地”、“中国核工业的摇篮”、核工业人才“老母鸡”的原子能院,也积极创新思路,优化人才环境、推出人才新政、加速人才培养。
原子能院出台了《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遴选和管理办法》,150余人进入培养对象序列;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发布《人才基金管理和使用办法》,资助引进人员的科研启动费和安家费;发布《人才引进与智力引进办法》;选派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出国交流和进修;启动“龙马工程”,实施育马、赛马、相马、爱马计划;设立“学术技术带头人—首席专家”发展通道;启动青年英才扶持计划;启动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出台《突出贡献科技人才奖励办法》等。
1985年,在原子能院的提议下,核工业研究生部正式成立,原子能院为依托单位。研究生部自成立以来,共培养2000多名优秀毕业生,并形成覆盖核工业全产业链的专业技术培训体系,累计培训18000余人,为我国核事业不断输送人才,确保核工业蓬勃发展。原子能院还开展了“五四”青年学术报告会活动,迄今连续举办32届,已成为发现、选拔青年骨干的重要平台。
改革开放40年,原子能院形成了各类人才不断聚集、大量涌现的局面。目前拥有在职职工30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4人,国家“万人计划”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6人,中核集团首席专家(技师)、科技带头人1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总人数200余人次,高级科研及工程技术人员1000余人。2017年,原子能院成为核工业第一个入选国家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的单位。
改革开放40年,是原子能院敢为人先、自主创新、不断求索的40年,是原子能院严谨求实、创造价值、风雨磨砺的40年,是原子能院以身许国、不懈奋斗的40年。在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的今天,原子能院将以“创新2050”规划为引领,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精神,攻坚克难、奋力引领核科技强国跨越式发展。
表 情: | ![]() ![]() ![]() ![]() ![]() ![]() ![]() ![]() ![]() ![]() |
验证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