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半年,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00883.HK,下称“中海油(9.7, -0.04, -0.41%)”)净亏77.4亿元,这是中海油2001年上市以来首次出现中期业绩亏损,主要是受原油价格下降影响而计提油气资产减值准备。
业绩下跌激化了长期积累的内在矛盾,也导致部分人才流失。一位中海油前员工对《财经》记者说:“现在的中海油已经有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趋势,我很痛心。”他表示,公司过去十几年培养的具有国际化背景的精英团队大半离职,财务团队、业务发展团队和法务团队原部分骨干人员星流云散。
长期以来,中海油及其母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下称“中国海油”)被外界视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管理最规范的央企“优等生”。如今,这名曾经的优等生正面临严峻考验——董事长杨华在近期召开的2016年领导干部会议上称,异常严峻的生产经营压力,已让公司面临“能否活下来的问题”。
比业绩下滑威胁更大的,是中国海油定位的迷失。这家通过海洋石油对外合作起家的公司,曾被称作“中国最西化的石油公司”。
但在最近几年国企大环境、行业中环境和公司小环境的共同影响下,它似乎逐渐丧失了早期的“国际化、规范化”基因,泯然于那些政企不分、积重难返的传统国企之列。传统优势逐渐丧失,“老本”越吃越薄。
在业界看来,这一切始于低油价的冲击。持续50美元/桶上下的国际油价揭开了此前被高油价掩盖的低效管理和战略失误,退潮之后,裸泳者现形。
表 情: | ![]() ![]() ![]() ![]() ![]() ![]() ![]() ![]() ![]() ![]() |
验证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