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泵阀制造网 > 泵阀学院 > 行业论文 > 油田废水处理技术汇总【图文】~6

泵阀学院

油田废水处理技术汇总【图文】~6
2018-3-6 11:27 中国泵阀制造网 作者:佚名 点击:5335
【中国泵阀制造网 行业论文】我国大部分油田都是采用注水的方式(注水压裂)开采的,每生产1吨原油约需注水2~3吨,因此,往往在原油开采上来,采油废水也随原油进入集输系统中。特别油田生产后期,原油含水可高达90%以上。此外,在钻井、洗井过程中,也有废水产生,油田废水就是原油开采全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的统称。油田废水只有经过处理才可以回注到地层中,本文总结了油田废水常用的处理方法。

2、活性污泥

生物法中的活性污泥是一种人工培养的生物絮凝体,主要通过微生物来吸收油田废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活性污泥法主要就是用这种生物絮凝体来处理油田废水。油田废水一旦进入生物絮凝体中,其中的微生物就开始分解油污中的溶解性有机物质,不仅净化水质,也为自己的生长、繁殖提供能量。同时,油田废水中的胶体或不溶性物质虽不能被微生物分解,却会被生物絮凝体吸附,并与胞外酶起水解反应,最后成为微生物能够吸收的物质。

活性污泥

3、氧化塘法

氧化塘法是能够提供有机物分解的大型浅池,塘内有大量好氧微生物和藻类。氧化塘的特点是投资少,管理简单,但占地面积较大。氧化塘除暴气塘需要机械薄气外,其他各种氧化塘皆不依赖动力来充氧,而是充分发挥天然生物净化功能。氧化塘一般采用水面自然复氧和藻类光合作用复氧,其运行情况随温度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该技术要求废水停留几天或几个月,因此,处理措施的耗时较长。目前,大港油田的废水处理采用了氧化塘法。

氧化塘法

4、其他生物法的组合运用案例

华中理工大学的杜卫东等利用厌氧酸化+接触氧化的方法对某油田废水进行试验研究。该油田废水BOD5与CODCr的比值小于0.15,可生化性差,在厌氧酸化单元,废水中的一些复杂有机物在厌氧菌作用下进行水解酸化,转化为较易生物降解的简单有机物,改善了其可生化性,为后续的好氧处理提供条件。在生物接触氧化单元,废水中的有机物在好氧菌的作用下被无机化,从而使废水中的COD值降低到排放标准。试验结果表明,经过一段时间的驯化,当停留时间(HRT)为16h时,厌氧单元能把原水COD从406mg/L降到272mg/L,去除率在33%;BOD5提高一倍,大大改善了可生化性。在好氧单元,先用自来水配以营养盐进行好氧菌种的培养,再用废水对微生物驯化。经过驯化后,当HRT为20h时,COD去除率可达70%。把厌氧段和好氧段串联运行,经16h厌氧及20h好氧后,COD的最终去除率在63%~78%。

清华大学的竺建荣等采用厌氧-好氧交替(AAA,它是SBR工艺的变型)工艺对辽河油田废水进行处理试验,试验流程:油田废水→气浮除油→UASB→AAA→接触氧化→出水。辽河油田废水COD一般为1100~1200mg/L,进水油含量100~150mg/L。经气浮预处理后,废水COD约950mg/L,油降到40~50mg/L。试验表明,进水COD360~950mg/L,UASB反应器的COD去除率均保持在60%左右。经过厌氧UASB反应器处理后的废水,再经AAA工艺处理,在HRT8~12h的条件下,其COD含量能够从350mg/L降到160~240mg/L,COD去除率在31%~48.5%。对于质量浓度为160~240mg/L的废水,采用好氧接触氧化法作为好氧二级处理,其出水COD去除率在50%~60%,出水COD质量浓度一般接近80mg/L左右。

天津大学的李哲等采用SBR方法来处理某油田废水。该油田废水可生化性好,COD为400mg/L,BOD5为250mg/L,油为30mg/L。通过不同周期的考察,发现使用8h为1周期,1h进水,5h曝气,2h沉淀和出水,出水COD始终低于100mg/L,去除率为80%~90%。

综上所述,油田废水处理方法较多,各有优缺点。总结于下表:

含油废水处理方法比较

含油废水处理方法比较

不同的油田废水处理技术,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应综合运用不同技术的优势以期在低成本、高效率的前提下,达到最好的净化效果。

我要发布稿件>> (平台联合众多媒体为您助力)

(来源:中国泵阀第一网)

本文标签: 油田 废水处理 
投稿箱:
如果您有泵阀行业、配件行业、泵阀技术、采购选型、产品检测维修等文稿需要发布,或资讯合作,欢迎与本站编辑部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联系, 邮箱:Service@pv001.com。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泵阀制造网”的文稿,其版权属于中国泵阀制造网所有。任何网站、媒体及个人以任何方式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泵阀制造网 http://www.pv001.com,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引用或转载其他来源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该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或简接责任。任何其他网站、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