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吃住,免费学母婴护理”的消息在村里微信群弹出的时候,范鸿娟很是诧异:“不会是诈骗吧?”但她跟丈夫合计了一下就迅速报了名,坐上了前往北京的中巴。
一年多前的这次“出走”后,3个孩子便很少再见到母亲。
2025年元宵节,范鸿娟又一次没在家度过。去年,她在河南范县的一家月子中心照顾宝宝,顾不上和家人团圆;今年,她在郑州照顾住院的父亲,直至丈夫发来跟孩子们吃饺子的照片,才反应过来这天是正月十五。
要照顾老小,无法外出打工;要补贴家用,必须出去挣钱……在范县,许多乡村女性面临着这样的抉择,范鸿娟也不例外。苦于没有技能傍身,她只能做些零活。45岁的她进过厂,开过店,都以失败告终。
2023年年底,一条信息让已经关注月嫂行业两三年的范鸿娟盼来了机会:“就好像打瞌睡时,刚好有人递来了枕头。”于是,她和20多个来自范县和台前县的姐妹一起前往北京富平学校,开始了为期16天的学习。
她们参与的,正是中国石油与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资助的“我送妈妈去上班”女性就业赋能项目。2020年以来,超千名乡村女性通过项目培训与安置就业,成功进入家政行业,收入较之前提升了2至3倍,有效改善了家庭生活状况。
“项目的核心目标是让女性劳动者能够掌握一技之长,有尊严地就业,到更广阔的天地获得更高的收入,有一天能带着更多的知识和更强的能力回来建设家乡。”中国石油“我送妈妈去上班”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
结业后,范鸿娟顺利考取了资格证,在学校的介绍下入职了范县的月子中心。没过几天,胆大心细的她便接下第一单,拿到工资后,硬气地请全家人去饭店“撮”了一顿。
“直到做了月嫂,我才觉得自己真正有用武之地了。”提起自己的“事业”,腼腆的她满是自豪。从业以来,她从未“空手”下过户,每一次都会收到客户送的锦旗。
范鸿娟所在的月子中心的大厅里,堆满了数不清的锦旗。从范县走出的月嫂与家政行业从业人员中,超半数由“我送妈妈去上班”项目培养。“输送过来的学员都非常优秀,目前在职的有几十个,还有一些已经外派到了大城市。”月子中心的史经理表示。
1988年出生的年轻月嫂崔小茹是这家月子中心的“老人”了。她在2021年年底参与项目培训后入职,如今工资已经达到6000元,在范县当地属于不可多得的高薪。
“从前我没有一技之长,没办法发光发热。现在,我收获了很多宝妈的信任,这种被别人需要的感觉真好。”崔小茹轻轻整理着身上的工作服说。
“过去大家都认为家政行业门槛低,但如今的月嫂不一样,技能水平跟工资高低是直接挂钩的。”富平学校的冯老师说道。稳定的就业市场、准时发放的薪资、灵活的工作时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乡村女性在这个行业拼命扎根。
月光洒在月子中心门前,在无数个新生家庭的漫漫长夜中,“妈妈”们点起小灯,轻轻叩响了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门环。(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