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在国内被喻为“会呼吸的城市”,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海绵城市建成后,下雨天城市道路将会不积水或是少积水,市民也不用深一脚浅一脚地蹚水出行了。
记者5月26日从市住房城乡建设局了解到,按照《清远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市区将以省职教城二期片区、清远长隆片区为近期建设重点区域,全力推进重点片区海绵城市建设系列工作,率先形成具有连片性和典型性的海绵城市区域,为清远市海绵城市建设积累经验。
据悉,清远海绵城市建设,前期将依托省职教城二期片区的生态本底及新开发建设区域的优势,结合各校区建筑密度较低、水面率及绿化率较高的特点,较好地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发挥技术积累和政策优势,完善配套机制,凸显连片性和典型性,在全市率先完善形成覆盖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营、维护、评估的配套机制,经验成熟后向全市推广。
长隆片区则是发挥长隆片区以休闲度假为主要功能的特点,结合游乐设施,可重点建设海绵型公园绿地、海绵型道路、水体及雨水综合利用等项目,形成连片的和典型的海绵城市示范片区。
除省职教城及长隆片区外,征求意见稿中还把全市分为重点发展区域、成片建设区域、雨洪利用本底较好的区域、低密度区域等20个管控分区。在规划基础上,根据自身特色因地制宜编制海绵城市建设详细规划或实施方案,明确具体任务和目标,形成海绵城市建设重点项目库。同时,理顺本区域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机制,确保2030年全面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另外,征求意见稿中提出,清远海绵城市建设,应贯彻“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技术路线,系统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在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下,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充分发挥海绵城市在削减城市面源污染负荷和应对自然灾害时的良好“弹性”,并在需要时将蓄存的水较好地加以“释放”利用,提升雨水资源综合利用的能力。一旦该实施意见公布后,全市新建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城市水系等工程以及旧城改造、综合整治等建设项目,应依法按照海绵城市要求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对尚未开工和在建的各类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视具体情况,尽可能地按照海绵城市要求进行设计变更和整改。其中政府投资项目按项目所属辖区由各级政府部门自行投资,社会民办项目由物业的业主自行投资建设。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介绍,清远海绵城市的建设,就是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除特殊地质地区、特殊污染源地区以外,到2030年,清远市中心城区、英德市、连州市的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要求,排水防涝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城市内涝积水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山水林田湖等生态空间得到有效保护,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得到全面改善。前期以省职教城和长隆片区示范建设后,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以重点发展片区、成片开发区、旧改集中区、其他具备条件的已建成区等为载体,全面推进全市型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记者/何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