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形象地比喻,在塔河油田的地震剖面上,奥陶系地下岩溶洞穴像羊肉串一样排列,这样的地质状况意味着将近70%以上的油井需要酸压才能投产。
目前,塔河油田的储层改造面临酸岩反应速度快、酸压改造距离小于100米等难题,国内外尚无类似经验可以借鉴。科研人员根据多年经验,探索出适用于塔河油田的酸压机理+现场工艺相结合的技术方案,为塔河主体区新井投产、失效井再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科研人员从工艺出发,根据人工裂缝沟通近井及远井储集体路径及多洞连续沟通的人工裂缝形态,提出“一井一策”,油井地质状况不同,运用的酸压工艺也有所不同。然后,又对不同工艺下的缝洞型储层进行全过程模拟,根据实验结果划分出不同井型的酸压类型、注入方式、排量、泵压方案等。
接下来,科研人员模拟了高温条件下的岩块静态注液破坏形态,揭示出影响储层压裂改造效果的地质与工程因素,确定形成复杂、简单水力裂缝的地质、工程条件及压裂曲线、微震特征。
在井下进行酸压作业时,要提前考虑到各种因素,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个微小细节都能影响油井产量。科研人员在充分计算各种静态数据后,又模拟了冲击能量在岩体内的扩展情况,冲击波随距离的延伸、时间长短发生递减,动态破岩裂缝形态研究为压裂量化设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以前常规的酸压工艺对储层定向改造效果有限,现在,我们根据不同酸压机理,相应调整现场工艺,从而实现新井建产、老井复产,建产率大幅提升。”技术人员房好青介绍说。
科技攻关打磨利器,打通油气绿色通道。2019年塔河油田新井施工18井次,累计增油6.41万吨,老井酸压9井次,累计增油2.46万吨,各项指标均与设计吻合,标志着塔河油田应用酸压机理+现场工艺取得了广泛成功。(陈定斌 张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