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着力节约保护水资源
30、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严格落实《十堰市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完成各县市区行政区用水总量控制年度目标并层层分解。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用水要达到行业先进水平,节水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运。(牵头单位:市水利水电局,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发改委、市农业局、市住建委、市国土资源局)
31、抓好工业节水。重点抓好东风汽车公司所属企业、市辖重点监控企业、高耗水企业的循环用水。(牵头单位:市发改委、环保局,责任单位:市水利水电局、市经信委、市住建委)
加强城镇节水。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技术改造,制定年底更新改造计划,逐步降低管网漏损率,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2%以内。(牵头单位:市住建委,责任单位:市水利水电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质监局)
32、加强农业节水。积极推进农业节水技术工作。(牵头单位:市水利水电局,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发改委)
(五)切实加强水环境管理
33、推进水环境质量达标。定期向社会公布国家考核断面的水质状况。落实地表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与考核办法,对各县市区政府实施严格的水环境保护目标考核,实行生态补偿,并与党政领导班子和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挂钩。(牵头单位:市环保局,责任单位:市水利水电局)
34、加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将工业、城镇生活、农业、移动源等各类污染源纳入调查范围。以水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确定各县市区主要水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2018年全市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同比下降2.5%以上,全面完成省下达的年度污染减排任务。(牵头单位:市环保局,责任单位:市水利水电局、市农业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住建委)
35、严格尾矿库风险控制。开展环境风险防控区域划分工作,实施环境风险防控工作。全面排查全市尾矿库,明确责任主体、污染物与风险源等重要信息,建立尾矿库动态管理清单,开展环境风险评估,识别存在较大和重大环境风险的尾矿库。落实有主尾矿库的风险防范主体责任,重点针对伴生重金属、氰化物等有毒有害物质、可能给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质带来严重威胁的尾矿库,强化日常监管及隐患排查。继续深化无主尾矿库隐患排查、治理及生态恢复,落实资金、明确职责、强化措施。(牵头单位:市安监局,责任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
36、严格排污许可证管理。强化排污许可与环境质量目标管理、排污权交易、总量减排等制度的有效衔接。按照《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2017年版)》要求完成规定的排污许可证的核发工作。(负责单位:市环保局)
(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37、完善环境价格收费政策。推进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和城镇居民用水阶梯水价制度,各县市区和有条件建制镇实施阶梯水价制度。(牵头单位:市物价局、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市水利水电局)
38、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大力推广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机制,推动企业污染治理第三方运营管理,积极推进环境领域PPP模式。(牵头单位: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住建委)
39、加大政府投入和争取国家资金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中央环保专项资金、农村环境整治专项资金等,不断加大对十堰污染治理项目的支持力度。(牵头单位:市财政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环保局、市住建委、市林业局、市水利水电局、市农业局、市南水北调办)
40、建立水源保护生态补偿机制和经济补偿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在南水北调中线受水区与水源区之间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牵头单位:市南水北调办,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环保局、市物价局、市水利水电局)
41、推行绿色信用。完善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将严重环境违法企业列入“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开,将环境信用评价结果和企业环境违法行为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全面建立企业和环境服务机构的环境信用记录,建成覆盖全市的企业环境信用信息系统。(牵头单位:人行十堰中心支行,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环保局、市水利水电局、十堰银监分局)
(七)严格水环境监测监管
42、深入推进重点行业企业达标整治。全市重点排水企业在排水总口安装视频监控装置,并与市环保局环保智慧平台联网。建立水污染源排放清单和动态更新机制。建立“红黄牌”制度,逐一排查工业企业的排污情况,对企业实行黄牌警示和红牌关停。定期公布环保的红牌和黄牌的企业名单。定期抽查排污单位达标排放情况,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布。(负责单位:市环保局)
43、完善水环境监测自动化建设。2018年,全市新建水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6个,总数达18个;新建水环境质量自动监测微站18个。全面实行地表水质环境监测自动化。(责任单位:市环保局)
44、完善水环境采测分离及预警。国控地表水断面考核全面实施水质监测采测分离,采测分离监测的水质类别结果定期信息公开。建立水质监测预警机制,对出现水质下降、超标的县市区政府进行预警,督办问题分析及整改。(责任单位:市环保局)
45、完善水环境保护第三方考核机制。委托第三方考核全市的地表水环境目标及重点水污染防治工作。(责任单位:市环保局)
46、加强水十条调度工作。完善水十条调度联系会议及档案制度,督促市直相关部门、各县市区按照环保部、省环保厅的要求,每月按时完成水十条的调度工作。(责任单位:市环保局)
47、加大水环境保护监管执法力度。结合环境部政策改革,加大水环境监管执法力度,重点督办水环境问题整改、水环境非法整治、重点项目推进。(责任单位:市环保局)
48、开展系列水污染防治专项活动。结合本年度的重点治水工作任务,开展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专项检查、重点排水企业环境风险专项排查、神定河等4条重点防治河流工程项目进度专项督查、官山河等5条重点防控河流水污染防治专项调研、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专项检查、地下油罐改造专项检查等系列专项活动。(责任单位:市环保局)
(八)强化环保科技支撑
49、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推进效率高、运行成本合理、管理便捷的高效水污染治理技术的转化和应用。(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环保局、市住建委、市水利水电局、市农业局)
50、规范和壮大环保产业市场。以南水北调水污染防治为契机,培育一批水污染治理及生活垃圾处理领域的龙头骨干企业,鼓励具备一定规模的环保企业上市,壮大环保产业规模。(牵头单位: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科技局、市经信委、市住建委)
(九)明确和落实各方责任
51、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水环境质量负总责,是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本工作方案的责任主体,要切实履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各县市区政府对本辖区内不达标的水体编制达标方案、报省、市备案,并组织实施。(牵头单位:市环保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经信委、市住建委、市水利水电局)
52、加强协调联动。在环境保护委员会的统筹协调下,市直相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尽其责、分工协作、互联互动,共同开展我市水污染防治工作。(牵头单位:市环保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经信委、市住建委、市水利水电局)
53、落实排污单位主体责任。各县市区政府和市直相关部门要督促各类排污单位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建立完善环境保护各项制度,切实加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确保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行和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牵头单位:市环保局,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国资委)
54、严格目标任务考核。各县市区政府对水环境质量负责,市政府与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签订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分解落实目标任务,第三方机构分季度对县市区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进行评估考核。(牵头单位:市环保局,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
表 情: | ![]() ![]() ![]() ![]() ![]() ![]() ![]() ![]() ![]() ![]() |
验证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