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抓住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利时机,瞄准世界前沿,通过技术创新支撑炼油产业转型变革,向高端迈进。
我国炼油工业快速发展,自2006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炼油国家,截至2015底,炼油总能力达到7.1亿吨/年,成品油产量达到3.4亿吨,形成以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为主,中国海油、中国化工、中化、中国兵器等其他央企加快发展,山东地炼迅速扩张的多元化市场主体。建成23座千万吨级炼厂,其中茂名石化、镇海炼化、金陵石化和大连石化的炼油能力均超过2000万吨/年,进入世界最大炼厂行列。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增长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我国炼油工业必须与经济增长新常态相适应,加快从炼油大国向炼油强国的转变步伐。炼油工业既存在油品需求持续增长、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创新驱动带来的巨大发展空间,也必须面对原油价格波动加剧、炼油能力过剩严重、环保要求趋严、市场竞争激烈等严峻挑战。如何抓住发展机遇,应对各种挑战,实现产业变革和转型升级,是我国炼油工业必须重点考虑的关键问题。
努力化解炼油产能过剩矛盾
当前全球炼油能力增速放缓,2015年达到44.74亿吨/年,比2014年略增1.73%,新增能力绝大部分来自亚洲和中东。预计未来5年的计划新增能力即能满足至2035年的油品增长需求。2015年全球炼厂平均开工率达到82.1%,其中美国达到89%,而我国的炼厂开工率只有75%。
按炼油产业82%的合理开工率估算,我国目前过剩能力约为9000万吨/年。预计中国到2020年炼油能力将达到8.6亿吨/年,而原油加工量要求控制在6亿吨/年之内,届时开工率只有70%,能力将严重过剩。去产能已成为我国炼油行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面。
我国炼油能力的过剩本质上仍是一种结构过剩。主要表现为落后产能过剩、区域布局不平衡及装置结构不合理。落后产能的过剩,是指近年来地炼企业的炼油能力增长很快(2015年已达到2.58亿吨/年,占全国份额的32%),虽然部分炼厂进行了升级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但仍有很大一部分炼厂规模小、技术落后、油品质量不达标。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等国有企业2015年炼厂开工率达到86%,而地炼在2015年下半年原油进口权和进口原油使用权“两权放开”的情况下炼厂开工率虽有所上升,仍只有32%左右。
区域布局不平衡是指我国西北地区、东北地区炼能过剩、产品需求过剩,而西南、东部等地炼能不足、产品需求不能完全满足,成品油流向仍呈现“西油东进、北油南运及东油向西南推进”的格局。装置结构不合理,是指炼厂二次加工能力配置不合理,加氢装置能力比例低,烷基化、催化重整等高辛烷值汽油组分生产能力不足,无法全面满足更高标准油品生产的需求。
炼油产能过剩的化解需要政府和炼油企业双方的共同努力。政府方面要科学规划,严格监管,严控规划以外炼油项目的建设,抑制增量,强化环保、安全、节能等指标约束条件,优化存量发展,继续关停淘汰落后产能。炼油企业要提高现有装置的技术水平,加快质量升级,提升竞争力;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提高油品出口量,转移国内产能过剩的压力,重点出口国内过剩的柴油产品;利用我国成熟的技术,在国外有市场前景的国家投资或合资建厂,提高国际化水平;也可考虑企业的兼并重组,压缩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转型转产。
我国大力推进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为炼油业化解国内能力过剩、加快炼油业“走出去”步伐提供了发展机遇。可根据沿线各国炼油产业基础和市场特点,针对性地采取包括成品油出口、在国外独资或合资兴建炼厂、转让出口炼油技术和催化剂产品、工程承包和建设、炼厂运营维护、装备设备出口、金融投资等多种灵活方式,与沿线国家实现互利共赢。
积极应对汽柴油标准挑战,加快油品质量升级步伐
近年来,随着全球油品质量标准日趋严格和我国汽车尾气排放对大气污染的影响日益增加,我国油品标准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的步伐明显加快。我国已从2014年起全面执行国4汽油标准,从2015年起全面执行国4柴油标准。自2016年1月起供应国5标准车用汽柴油的区域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内重点城市扩至整个东部地区11个省市全境。将全国供应国5标准车用汽柴油的时间由原定的2018年1月,提前至2017年1月。北京、上海及江苏、广东等一些具备条件的地区已提前实施国5标准。
为进一步加快油品质量升级步伐,国家能源局于2016年6月23日面向公众征求对起草的国6车用汽油和车用柴油标准的意见,预计自2019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执行国6标准。北京市也已发布了号称世界最先进标准的京6车用汽油和车用柴油标准的征集意见稿,计划自2017年12月开始实施京6标准。一旦我国国6油品质量标准发布,在主要技术指标上将达到欧洲现阶段车用汽柴油的质量要求,在个别技术要求上甚至优于现行的欧盟标准,油品标准整体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我国炼油企业可以根据油品质量标准的趋势,分析具体指标的降低情况,借鉴欧美生产低硫/超低硫清洁燃料的实践经验,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对汽油生产来说,必须考虑脱硫、降烯烃、降苯、降芳烃、增加高辛烷值汽油组分比例,提高辛烷值,必须依靠加氢处理、烷基化、异构化和催化重整技术。对柴油生产来说必须脱硫、降芳烃和提高十六烷值,必须依靠加氢处理技术。加氢处理装置是实现清洁油品生产的核心装置,我国加氢装置与欧美等国家相比比例低,能力小,首先需要进一步提高加氢装置能力。在清洁燃料生产新技术应用方面,在我国以催化裂化装置为主生产汽油的情况下,采用催化汽油加氢脱硫工艺来降低汽油硫含量,加工高硫原油的炼厂还可适度发展催化裂化汽油原料加氢预处理。大力发展催化重整和烷基化、异构化,增加高辛烷值汽油组分。进一步提高柴油深度脱硫、脱芳烃、加氢装置的能力,发展加氢裂化,生产清洁柴油。同时采用高活性、高选择性的汽柴油加氢催化剂和性能更加优异的反应器内构件,提高装置清洁燃料品质。
表 情: | ![]() ![]() ![]() ![]() ![]() ![]() ![]() ![]() ![]() ![]() |
验证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