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资讯 > 正文

王家卓:排水界神一般存在的东京 会建设“海绵城市”吗?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1-8-1 15:18 点击:726

王家卓:排水界神一般存在的东京 会建设“海绵城市”吗?

01 背景

2021年7月17日至22日,河南省遭遇历史罕见降雨。郑州市在此次降雨中,最大1小时降雨达到201.9mm,超出了曾给河南省酿成巨灾的“75.8”降雨(1975年8月),据说也刷新了中国城市雨量站中单小时降雨记录。郑州此次最大24小时降雨达到672mm,超出了郑州多年平均降雨量。

郑州“7.20”特大暴雨导致了郑州马路上行洪,城市大面积积水,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当前,全国各地救助力量正在和河南人民一道,致力于救灾和灾后恢复。关于这场特大暴雨,很多方面的讨论和争论还在继续。

尤其是海绵城市建设,是最近媒体关注的热点,起因是有网友在网上发现郑州市2018年曾经公示说到2020年要投入534.8亿元建设海绵城市。虽然只是一个规划公示,但是大部分人不会、不想、也没有渠道去了解这534.8亿到底真的投下去没有,如果是投了,到底是花在什么地方。不少人批评说,花了这么多钱(大家并不关心是不是真花了这么多),这次还是严重内涝,可见海绵城市是没有用的。一些完全不是学和水相关专业的人有这个疑问,还比较好理解。难以理解的是一些和水相关专业的人,振振有词的说,下那么大的雨,多少“海绵”也都吸满达到饱和了,说的好像这个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能明白的道理,一直研究海绵城市的专业人员原来都没想到,颇有想要一语即将惊醒梦中人的意思。由于已经“充分”论证,海绵城市只能是吸水,而且是只能吸收小雨,所以海绵城市对解决城市内涝没有用。无论你尝试去和他们如何解释,海绵城市不等于“海绵”,中国的海绵城市不仅包括源头雨水控制,还包括管网,泵站,调蓄池等其他措施,按照标准建设的海绵城市,对于设计标准以内的降雨是有用的,但是大家并不愿意听。叫醒一个睡得太死的人很难,更难的是去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当然,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关于城市排水防涝方面,有几个神话口口相传,其中一个是东京。由于东京有首都圈外郭放水路这种大工程的存在,而且《唐人街探案3》在这里边拍摄,不少人认为,东京的地下管网都如同网络上流行的那个地下“排水神殿”一般,因而不自觉的将东京排水设施视为我们的偶像和奋斗的目标。

那么,作为排水界的“网红”和“神话”,东京年降雨那么大,排水能力这么强,他们是怎么实现的呢?他们有没有可能也在建设“海绵城市”呢?带着这个问题,本文尝试着根据日本国土交通省、东京都下水道局、东京都建设局、东京都都市发展局的官网上公开的数据,做一次简单的分析和对比。

02 东京都基本情况

东京都包括区部(23区)、多摩地域和东京都岛屿部,总面积2194平方公里,人口约1340万人。东京23区为东京都的核心区,面积62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约580平方公里,人口约940万。

东京都降雨丰沛,年均降雨量1529mm;平均降水日数(≥ 0.5 mm)114天。东京都23区内不同重现期下降雨量如表1:

03 东京排水防涝体系与做法

(1)东京都内涝防治的技术体系

东京都在昭和61年(1986年)提出了东京都内涝防治综合对策,这个综合治水对策中明确了东京都内涝防治的工程体系包括三段:分别为流域对策,以及排水管网,地下河和调蓄池。东京都计划的长期目标为能够应对75mm/h降雨(约20年一遇),终极目标是应对100mm/h降雨(略高于100年一遇)。其中,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排水管网要做到50mm/h(重现期介于3-4年之间),流域对策未来逐步增加最终要应对10mm/h的降雨,而剩余的部分约40mm/h的降雨则由地下河川和调蓄池来解决。

2007年,东京都编制了《东京都暴雨应对基本对策》,提出了要在30年后实现75mm/h的应对目标,即计划在2037年后达到20年一遇的内涝防治水平。具体的应对策略还是包括流域对策、排水管网、调蓄设施等。超出这些设施应对能力的暴雨,就要启动应急避难了。

4.jpg

2014年东京都修订了《东京都暴雨应对基本对策》,在修订版中,东京都再次提出,预计30年后达到可以应对75mm/h暴雨(约20年一遇),这意味着要在2044年以后达到20年一遇的标准,比2007年预计的时间又推后了7年。

(2)东京都的流域对策

东京都的流域对策称之为雨水流出抑制,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就是控制雨水径流,防治其过快汇集的措施。这种雨水流出抑制类似于美国的低影响开发,也类似于中国正在推进的用于源头雨水减量的工程措施,包括透水铺砖、绿色屋顶、蓄水模块、渗井、透水沥青、透水混凝土等。

1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