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江苏省宿迁市来龙镇第一次有了电。
为了看到电,一个10岁的男孩儿带着全班同学下午放学后从附近的村庄步行到来龙镇,趴在镇政府院门口,看着里面电灯泡亮着光。这群乡下孩子一边看一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烫手吗,能点烟吗,电从哪儿来?10岁男孩暗暗下了决心:我应该去看一看,我应该看得更远一点。
电,照亮了乡下孩子的梦想。这个农家子弟长大后走出了宿迁,考进首都名校,成为商界大佬。他的事业也与电密不可分,毕竟,电力是电商运营的基础设施之一。没错,这个男孩就是京东的创始人刘强东。
在刘强东因为第一次看到电灯而心潮澎湃的1984年,山西阳泉的李彦宏已经参加全国青少年计算机大赛并获得了大奖。城乡用电差距之大可见一斑。
作为现代文明的标志,电能进入中国乡村的历程漫长而艰辛。
尽管1882年上海就亮起了中国第一盏电灯,但在解放前,中国农村用电几乎是一片空白。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农村年用电量仅为2000万千瓦时,全国农村人均用电量仅为0.05千瓦时。
1978 年, 经过30年的建设,农村电力基础初步奠定,全国农村用电量达到了275.4亿千瓦时。但是,仍然有近4亿农民生活在无电时代。
改革开放后,农村电力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刘强东第一次看到电灯10年后,1994年底,全国有97.8%的乡、95%的村和91.3%的农户用上了电,农村用电人口达到8.5亿人。20年后的2015年底,中国宣布彻底消灭无电人口,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实现了户户通电。2018年,全国农村用电量增加到9359亿千瓦时。
“夜明珠”开启农村电气化之路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悠扬婉转的经典民歌《人说山西好风光》广为传颂,但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这首歌与电力渊源颇深。
《人说山西好风光》是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插曲,拍摄于1959年的这部电影讲述了一群农村年轻人劈山引水为村里修建水电站的故事,电影的原型正是新中国第一座农村小水电站——1956年建成的山西洪洞明姜水电站。
在21世纪的语境里,农村小水电因为环保问题遭遇争议,但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小水电对我国农村电力事业贡献巨大。可以说,我国农村电气化的历程始自小水电。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电力,稀缺又重要,但国家有限的财力只能优先解决工业用电和城市用电。彼时,就连作为首都的北京城里,都还有一些地方没有通电。
在这种背景下,鼓励各地利用本地能源,让群众自办小水电就成为国家的政策选择。1955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根据中央指示提出积极试办小型水电站。1956年1月,中央发布《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凡是能够发电的水利建设,应当尽可能同时进行中小型水电建设,结合国家大中型电力工程建设,逐步增加农村用电”。同年2月,农业部在洪洞举办了全国水电培训班。1957年,国家明确了“小型为主、服务生产为主,社办为主”的办电方针。
1960年,毛主席专程视察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水电站,并指示将其作为全国发展小水电的典型加以推广。这一指示将小水电建设推到了一个高峰。1960年到1969年这10年间,全国小水电新增装机58万千瓦,到1969年底,全国建成小水电近1.9万处,装机72.95万千瓦。
小水电被老百姓形象地称为“夜明珠”,不仅解决了农村和乡镇的照明用电问题,而且还可用于灌溉和农副产品生产加工,让现代工业的文明之光照进传统的农耕社会。
很多回忆文章里记述了当年农村的老人和孩子第一次看到电灯的场景:有的孩子一直盯着灯泡看,想摸又不敢摸;老人在通电之后高兴地一夜没合眼,觉得开着灯夜晚和白天一样;有个老汉聚精会神地盯着亮着的灯泡,然后使劲儿吹了一下,稍停,又鼓起嘴吹了一下,然后满脸疑惑地问,这个灯怎么吹不灭啊?
在小水电蓬勃发展的同时,农村电网的建设也开始起步。1963年,中央批准当时的水利电力部设立农村电气化局,提出了“以商品粮基地为重点,以排灌用电为中心,以电网供电为主,电网和农村小型电站并举”的农村电气化发展方针。
浙江省的第一条35千伏线路,就是为了解决农业灌溉用电兴建的,从杭州艮山门发电厂到海宁县长安镇,全长60.5公里,1957年建成通电。而海宁县正是全国第一批4个重点建设的农村电力灌溉试点县之一。
随着电力排灌工程的建设和农业机械化、水利化的推进,农村电气化进程也在加快,农村用电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用电范围不断扩大。20世纪70年代初,全国有一半以上的乡通上了电;到70年代中期,有一半以上的行政村用上了电;1978年,全国乡、村、农户通电率分别为86.8%、61.5%、48%。
综合资讯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