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资讯 > 正文

吉林省祖孙三代水电人见证中国水电70年发展历程

来源: 时间:2019-9-27 11:06 点击:147

千仞壁立,万水奔腾,高峡出平湖,当惊世界殊……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水电事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现已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排头兵。在这条艰辛坎坷的涅槃之路上,留下了一代又一代水电人拼搏奋斗、锐意改革、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坚实足迹。

吉林省口前镇有这样一家人,祖孙3代7口人都是水电人。

从吉林白山水电站到云南大朝山水电站,从北京十三陵到浙江天荒坪,从印度尼西亚白水水电站到老挝南欧江水电站……祖孙3代一路向南,走过的足迹上崛起了一座又一座水电站。

70年,3代人,吉林“水电人家”传承着永不湮灭的中国水电精神,见证了中国水电建设的巨大变迁。

离家远行,艰苦奋斗是一生的坚守

推开陈旧的房门,屋里最显眼的地方,挂着一排不同式样的奖状,泛黄的纸面上“尹德合”3个字依稀可见。一张张奖状、一块块奖章串连起老人激情奋斗的岁月,讲述着新中国第一代水电人的故事。

老人今年82岁,身体硬朗,就是听力不好,记忆力也差了,但是提起往事,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那是61年前,新婚不久的尹德合告别妻子,从江苏赣县老家只身前往东北谋生活。

尹德合老人的“记忆”,从1958年接到招工启事这一天,拉开了帷幕。

巍巍五女山,滔滔浑江水,水利电力部桓仁水利发电工程局(现中国水利水电第一工程局有限公司)在辽宁省正式挂牌,桓仁水电站也成为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安装全套国产设备的大型水电站。

那个年代,施工条件的艰苦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大吊车,真厉害,轻轻地一抓就起来……”但没有大吊车,许多活都要靠人抬肩扛。三伏天大家只披着一块搭肩布,不论多沉的东西背上就走,几趟下来汗水淌得就像从水里捞上来一样。到了冬天,汗水浸湿衣服,风一吹就透,冻得人直打哆嗦,手脚上都是冻疮。但为了“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尹德合和工友们毫无怨言,勤勤恳恳每天干上十几个小时。

在桓仁水电站,尹德合先后干过抹灰工、钢筋工、混凝土工、砌筑工等多个工种,干什么活他都要干到最好。

“每天天没亮,就能听到尹德合在工地上抡大锤的声音,一天3顿饭,最后一个进食堂的永远是尹德合。”老工友们打心眼里服他。

一干就是15年。桓仁水电站终于发电了!这个木讷憨厚的汉子热泪盈眶。

1987年,老伴和孩子终于从老家搬到了永吉县口前镇,但两地分居的日子并没有结束。一家人团圆没几天,他又背着行李去了下一个工地……

与大山为伍、江河为伴。从桓仁水电站到回龙山水电站,再到白山水电站,尹德合辗转在白山黑水间,在艰苦岁月里坚守着奉献着,践行着水电人的无悔誓言。

无数个“尹德合”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夯实了新中国水电建设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