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中国石化上海石化股份公司物资采购中心引进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风险矩阵工具,对采购风险进行连续两轮梳理和评估。在刚刚完成的第二轮评估中,该公司通过对采购风险项和风险值做“加减法”,首次实现用风险矩阵量化管理采购项目,为实现更高质量的物资采购管理探索道路。
合同文本发现问题,风险评估做“加法”
在今年上半年的一次报警器采购中,一家首次被引进中石化采购名单的外资企业,对上海石化使用的标准格式合同文本提出了疑义。
这家企业的法务部门认为,上海石化使用的合同文本中,有不利于对方企业利益的文字表述。经几轮沟通和协调,双方达成一致,上海石化最终采购到了满意的报警器。但是,该公司采购人员却意识到,公司每年签订数千份采购合同,如果每次都遇到类似问题,有可能给公司及时、安全保供带来风险。
此时,正是该公司运用风险矩阵工具进行第二轮采购风险评估。经过内部讨论,该公司采购人员一致认为,现有合同文本格式,在与外资企业和某些国内企业签订合同时,容易产生纠纷,需要寻求彻底解决方法。于是,在第二轮风险评估中,“合同文本格式”作为一个风险项,被增加到评估表中。
在第二轮评估中,该公司共发现11项新增采购风险,风险项总数从第一轮的122项,增加到第二轮的133项。
尽管为评估表做了一次“加法”,但该公司物资采购中心设备科科长徐文忠却认为,风险评估是动态过程,不能因为害怕风险项增加,就对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从梳理中可以看出,尽管风险项增加了,但是第一轮的122项风险中67项风险值出现了下降,其中“化学品存储过程中存在滴漏或包装物破损”这一项的风险值下降最为明显,从43下降到了20,这与第一次梳理后正视风险,并采取了正确的措施密不可分。
矩阵运用有了心得,评估表格“大瘦身”
在第二轮采购风险评估中,有部门做“加法”也有部门做“减法”,该公司物资采购中心备件科在第二轮评估时,部门评估表的风险项从18项减少到了12项。
原来,在首轮评估中,大家对如何用好这一工具,没有太深的理解。内部讨论时,把交通安全、办公室用电安全等内容都作为风险项,写进了评估表。但经过几个月的实践后发现,这些被列出的个人或办公风险项,与采购风险关联度不大,作为采购风险中的一项价值低。用该公司物资采购中心备件科科长俞爱中的话来说:“风险评估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什么风险都写进去,重点反而不突出了。”
于是,在第二轮评估中,该部门对评估表进行了“大瘦身”。经过反复筛选,选出了12项风险,并且对风险项描述也进行了更具体、细致的修改。比如,对如何解决供应商供货不及时这一风险项,首轮评估时的文字表述仅为“加强与供应商沟通”。在第二轮评估中,则被细化为“民营石化企业占去供应商部分产能,对上海石化及时保供带来影响,需要加强与供应商上门沟通”。
风险数量“拉出阳线”,风险总值“转向熊市”
在该公司第二轮采购风险评估中,风险项总数从第一轮的122项,增加到了133项,拉出了一条“阳线”。但是,风险项累加后获得的风险值,却从第一轮的1744分,降到了1524分,走向“熊市”。
该公司物资采购中心安全过程控制科,是这项工作的牵头管理部门。该科科长钱志刚认为,这两个反向发展的数据,恰好说明了这项工作体现出了真正的价值。风险项的增加,说明大家开始能够越来越熟练地找出真正的风险。也正是因为这样,通过更加有效的风险管控,让物资采购的总风险值,不升反降。
目前,该公司正积极准备第三轮采购风险评估。该公司将通过愈加熟练地运用中国石化风险矩阵工具,在不断变化的市场、政策和形势面前,让物资采购风险得到更加有效的管控。
(邓昊 樊胜利)
综合资讯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