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公司近年来从调整管理体制、提升员工应急处置能力和加快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入手,构建起了一个全覆盖的应急管理体系,为科学高效地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奠定了基础。
调整管理体制提升应急管理效率
管道公司管理着多条管道长距离原油管道,像鲁宁管道总长660多公里,途经山东、安徽、江苏三省,2014年前由位于山东境内的邹城输油处管理。该处机关人员如果要到鲁宁管道最南端的南京市六合输油站,通常要5个小时左右。
长途奔波,不利于及时处置突发事件。2014年,管道公司按照每个输油处管辖管道总长在300公里左右为半径,对原有的生产管理体制进行调整,缩短了一些处级单位管理管道的长度。其中,鲁宁管道改由3家处级单位管理,邹城输油处管理的管道缩短为300多公里。
邹城输油处技术员游天明说:“路途时间减少后,设备出现问题不仅可以得到更快处理,而且技术人员也有更多精力熟悉设备运行情况,遇到故障可以迅速找出‘病症’部位。”
此外,管道公司按照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工作原则,重新调整了抢维修体系。抢维修中除了突出“抢”字,即注重抓好应急处置工作,还突出了“维”字,即通过加强日常检维修工作,治未病之病,从源头减少突发事件。
常态化演练让员工临阵不乱
由于基层输油站距离城市较远,缺乏社会依托,管道公司将提升员工应急处置能力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长抓不懈。该公司各输油处每季度至少组织1次综合性应急演练,基层输油站每月至少组织1次现场处置方案演练。
“各单位每季度都要将演练视频上传到公司网页上,我们要进行抽查并进行评估,找出不足,同时在公司范围内进行通报。” 管道公司安全环保监察处徐伟彬介绍说。
谈起常态化演练带来的变化时,大榭岛油库运行一班班长王振说:“以前出现原油泄漏时,如果没有接受过应急演练,有的员工会紧张得不知道从哪儿下手。现在经常开展演练后,一旦真的遇到类似情况,大家马上知道该采取哪些措施进行应急处置。”
管道公司还与青岛安工院合作,借鉴国外知名石油公司定期开展应急能力评估的方法,在2018年完成了对所有输油处级单位应急能力进行评估,从严从实从细查找自身应急管理存在的薄弱环节,持续提升应急能力。
信息化助力处置过程透明化
应急处置贵在早发现、早处置。
管道公司近年来在智能化管线管理系统建设的基础上,开发成功了应急指挥功能模块,实现了应急管理流程自动化、处置过程透明化,为应急决策科学化创造了条件。
管道公司信息中心应急办主任董基伟说:“有了这个功能模块后,我们建立了覆盖公司、输油处、输油站的三级应急响应群组,一旦发现设备或者管道出现异常情况,员工可以通过防爆手机用语音进行简单描述并拍摄图片、图像资料后,连同自动定位信息一起,发送至输油站的应急联动报警系统,群组内的应急成员同步接收到云端传输的告警信息后迅即进入战位,按照相应的预案开展应急处置。”
为实时了解应急处置情况,管道公司还研发了全彩夜视防爆蹲点监视仪,通过4G网络实现了现场处置情况的可视化、透明化。应急指挥人员在该公司应急指挥中心就能在千里之外洞悉全局,科学高效地处置各类突发事件。
此外,该公司在输油站内安装的工业电视监控系统和在管道高后果区安装的高清摄像机,实现了对生产区域和重点管段24小时无死角监控。它们与应急报警系统一起构建了一张全覆盖的平战结合的监控网,守护着输油动脉的安全。
(沈大鸣)
综合资讯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