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汉市水务发展“十四五”规划发布。规划提出,依托水系发育、湖泊密布、城水交融的特征,努力把水优势变为发展优势和竞争胜势,全市防洪、排涝、供水保障能力大幅提升,水环境水生态得到明显改善,城乡水体综合功能稳步提升,水治理能力逐步完善,成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样板区,到2025年基本实现“江湖安澜、供优排畅、 河湖健康、人水和谐”目标。
■65个湖泊水质提升加快推进
武汉市依水而建,因水而兴,是著名的百湖之市,全市166个湖泊星罗棋布。身边的湖泊水质好不好,环境美不美,市民最为关心。
“十四五”期间,武汉市将按照“水岸共治、雨污同治”的治理思路,实施河湖截污控污、清淤疏浚等,重点针对黄家湖、青菱湖、野芷湖、杨春湖等65个重点湖泊实施水质提升。
结合流域现状及湖泊特点,湖泊将被分为城市调蓄型、郊野型、生态景观型三类,不同类型湖泊分类施策,通过截污控污、管网改造维护、入湖排口整治、入湖港渠整治、湖泊清淤疏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湖泊长效管理等八大措施,实现湖泊水质整体稳定向好。
在内外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的基础上,对东湖、汤逊湖、黄家湖、水果湖、外沙湖等湖泊开展水生态系统修复与构建,通过生态环境营造、水生动植物群落结构配置等工程措施,配合科学的河湖生态维护管理措施,引导水体形成水生态系统自然发育演替,增强水体生态自净能力、改善水体富营养化水平,抑制蓝藻水华的发生,逐步构建健康的水生态系统。2025年,武汉建成区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建成区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基本消除Ⅴ类湖泊。
■消除超100处易渍水点
据介绍,“十三五”期间,武汉以缓解内涝顽疾为目标,推进骨干排水项目建设,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建设,中心城区排涝能力倍增。
武汉35个水系现有一级外排泵站能力为3781.73立方米/秒。根据排水系统骨干排涝能力由现状10-2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的目标,“十四五”期间全市将新增泵站抽排能力1138.21立方米/秒,总抽排能力达4919.94立方米/秒。
针对全市70条、约500公里的排水主干通道,将进行提档升级综合整治,增强过流能力。针对收集雨水的次支管网,将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并加强疏浚维护。针对易积水点,将继续推进改造。
“十四五”期间,武汉将开展易渍水点专项整治,包括汉口片太平洋、建一路、武昌片友谊大道长江隧道、虎泉街保利华都、紫阳东路东安路口、武东中路桂家土库、武东铁路涵洞以及江夏区纸坊城区等,计划用5年时间消除超100处易渍水点。
■梁子湖畔将新建一座应急水厂
围绕“城乡一体、一网分片、水源优化、整体提质”目标,对全市供水系统进行合理布局,形成多源联网、安全可靠的集中供水系统。对中心城区现有水厂供水规模及服务范围进行科学统筹和合理调整,逐步实施应急互通、资源共享、余缺互济的供水服务格局。
“十四五”期间,新改扩建阳逻、白沙洲、蔡甸城关、走马岭、新武湖等12座供水水厂,实施宗关、余家头水厂等6座水厂升级改造工程。同步改造老旧管网155公里,新建142公里;完成新城区新改建供水管网1465公里;完成大武昌片、大汉口片、大汉阳片约57处加压站新建以及改扩建。
为提高供水系统运行安全、保障事故期基本用水、实现备用水源的应急调度和大中型水厂之间的联动、互备,武汉将推进“一湖五库”应急供水工程,增加中心城区和新城区供水系统间连通管道,形成应急互补,打造“双水源”城市。
江南区域应急供水系统工程规划新建梁子湖应急水厂,规模为50万吨/日,配套建设输配水系统。与此同时,深入论证大汉口片应急供水系统布局,研究原水系统及输配水系统建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