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省有关部门批复同意了龙河口水库(万佛湖)引水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报告。8月26日,龙河口引水工程推进会暨协调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这标志历经十年谋划,旨在完善合肥市饮用水资源多元化配置格局的重大战略性调水工程步入正式实施阶段。工程计划2021年10月份开工建设,预计2023年11月建设完成。
此项工程设计从舒城县龙河口水库取水,以肥西县磨墩水库收水,线路设计全长52.66km,总投资超15亿元,设计年引水量1.48亿m3 ,其中向合肥市年供水量为1.2亿m3。工程完工后,来自万佛湖的汩汩清泉将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合肥。该工程将一举改变合肥饮用水源相对单一的补给方式,大大提高城市供水保证率,有效提升供水水质,对进一步提升合肥都市圈一体化高质量建设水平,促进合肥、六安两地融合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泓清水将成为城市名片
此项引水工程,将以埋地压力管道为主要输水方式,取水口、输水管道、加压泵站、出水口及交叉建筑物等共同组成“长藤结瓜”式输水线路,实现了优质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高质量建设省会城市合肥,水的地位举足轻重。合肥是我国省会城市中少数几个饮用水质量排在前列的城市之一。依托淠干,大别山响洪甸、佛子岭水库的一泓清水,源源流入合肥,为几百万市民的饮用水安全提供了坚强的保证。未来合肥发展成千万级人口特大城市,水安全将是重中之重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现在进行的引江济淮工程,也是重要的战略举措,建成后,合肥将形成“淠水东送、江水北上、淮水南下、湖水东流”四水互济的水资源调配体系,这是合肥市“十四五”期间的一项重要任务。眼下,引江济淮工程正在紧张施工,有望在2023年全线贯通。引龙河口水库工程完工后,合肥的供水体系将更趋完善,优质饮用水将是合肥一张亮丽的名片。
生态补偿机制将成新常态
龙河口水库所在的六安市舒城县,也将从此次工程的实施中获益。
根据设计方案,工程将在舒城县城预留分水口,未来该县的饮用水将全部通过该工程输送,现有水源地将转为备用水源。未来,龙河口引水工程建成通水后,将进一步密切上下游间的联系,合肥、六安等地将以水为纽带,环境共治、产业共谋,加快形成流域一体化发展和保护的格局。
合肥市饮用水源主要来自上游六安的大别山之水。合六两地为共同推进水质达标,避免重蹈“先污染、后保护”的覆辙,在相关部门的协调下,已经建立了大别山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承担”的原则,通过设立生态补偿金,以水质监测结果为依据,对流域上下游地区经济利益关系进行调节。这也激发了水源地水质保护内在动力,撬动上下游妥善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目前,合肥市每年给六安市的山水生态补偿金约4000万元。该方案实施以来,六安的水环境质量稳中趋好,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两市实现了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未来,生态补偿机制将成为新常态,不仅仅是水,森林、空气等都可能列入生态补偿范畴,上下游、左右岸共同治理、互为利益、共享绿水青山的生态保护机制将显现其强大生命力。随着不以GDP为考核主要内容的考核指标变化,环境保护好的地方,将越来越从中受益。
“淠史杭”精神在新时代赓续
从龙河口水库引水入合肥,与历史上淠史杭工程的艰难施工,不在一个维度上。63年前,在开挖淠河总干渠的紧要关头,肥东、肥西两县组织16万民工,在肥西县境内江淮分水岭上,劈大潜山、切将军岭,连续两个冬春,终于挖通江淮两大流域,从此上游佛子岭等水库的优质水源得以源源不断输送至董铺水库,成为合肥人民至今最重要的生命源泉。数据显示,整个淠史杭工程累计开挖土方6亿立方米,最高日上工人数80万人、累计4亿工日,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
而建设龙河口水库,是当时淠史杭工程的关键节点。在那个火红年代,来自舒城、庐江两地的近10万民工,以“重新安排河山”的气魄,全凭肩挑背驮,手拉人碾,用汗水甚至生命构筑起了一座举世无双的土石大坝,这是中国人艰苦奋斗精神的一个标杆。为配合水库工程建设,水库淹没区50多平方公里内8万人民毅然离开他们世代居住的故土,告别他们融入血液的生活记忆,舒城县繁华一时的梅河古镇等3个建制镇永沉水底。
今天,当我们展望龙河口引水工程乃至“四水汇肥”的动人图景时,我们仍被前辈们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所展现出的伟大斗争精神所深深震撼。正是他们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不懈奋斗,才为我们今天的腾飞打下了最厚实的“家底”。有关水利专家说,将龙河口水库之水引入合肥,包括引江济淮工程,是“淠史杭”精神在新时代的赓续。淠、史、杭三大河流勾连一起,江淮两大水系沟通成河,这是多少代人的梦想,在新时代将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