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 郭俐君
当前,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智能制造亦成为当前和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如何在传统制造领域挖掘和运用好数字化与智能化潜能,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为产业合作发展的焦点话题。在此背景下,本报邀请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领域的先行者——江苏徐工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CEO 张启亮,大全集团总裁徐翔,与SAP中国联席总经理董志刚一起分享关于智能制造的深度思考。
沉淀模型图谱构建生态平台
《中国工业报》:毫无疑问,智能制造已经成为当下中国制造业应对未知风险的有力武器。通过智能化、数字化实现云端生产、柔性生产,将大大增强企业的发展韧性,从而持续保持领先位置。目前情况下,中国制造业亟需一个稳定而强大的生态平台,深度拓展产业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平台体系的各方都如何定位自身角色?如何看待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徐翔:工业互联网是数字化转型每次必谈的话题。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我们有很多酸甜苦辣,但是作为企业来讲,尤其是像离散制造的企业,走数字化之路不一定会成功,但是不走数字化之路一定不会成功。
新冠疫情刚开始、情况还很不明朗时,大全集团接到武汉雷神山医院配电设备紧急增援需求,大全集团在48小时之内就完成了任务。主要原因是什么?以ERP为核心的信息化系统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近两年,我们实施了数字化转型战略,明确了数字化建设是提升竞争力唯一道路的主导思想。在营销体系方面,用户对个性化定制的需求越来越明显。这要求我们用数字化的方式传导研发、设计、制造、供应链等方面,实现了可控成本下的大规模定制,打造一个透明化的交付过程。在服务转型方面,我们通过物联网、云平台技术实现对产品的物理连接,运营状态实时监控,并推广了一些业务的模式创新,优化后续产品的设计和生产组织。同时我们做了服务的转型,加速产品智能化,已实现基于云的设备远程控制。我们较早和SAP进行数字化的合作,这使我们能够在变革当中先行一步,获得更好的效益。我们今年整体订单增长了40%,这都得益于数字化改造、数字化集成。
张启亮:工业互联网是一个新的事物,这几年已经成为数字化转型的一个新的底座。两化融合是整个数字化转型的一个主线,工业4.0是整个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工业互联网是数字化转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和切入点。
我们公司是在2014年成立的,虽然孵化自徐工,但是徐工信息这个公司已经完全独立化运营了,从人财物、机制体制,都已经解决了我们原有体制的约束,已经是一个混合所有制的企业,我们正在走资本市场的路线。
整个工业互联网包涵智能服务的延伸化、智能制造的生产化、大规模的生产、产业链的协同。徐工汉云主要是在智能化的服务和智能化的生产这两个大的应用场景上来做数字化转型服务。我们目前已经连接了95万台高价值设备,标识解析已经连接了8亿个点,我们目前赋能了85个细分的领域,建立了20个行业子平台。
董志刚:在工业互联网平台当中,SAP的定位是一个赋能者,我们本身不是工业互联网平台,但是我们提供工业互联网平台上最重要的App,这个是我们的定位。我们持续不断把我们全球的最佳实践,包括在工业互联网的创新往中国去引领,让企业用得更好。跟徐工信息汉云的合作,我们注重融通模式。SAP我们有大的产品,也有许多小的产品,也可以大小产品进行兼顾。
未来制造业企业和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提供方,我们都是在一个生态当中的。比如我们今天三家就代表了三方,平台、应用和客户。SAP提供一个主要的App,我们可以从大全这里吸收知识进行创新,新生一个App,这个App可以放在汉云上给大家去用,形成整个生态。
《中国工业报》:身处数字化的不同阶段,企业基于智能制造的核心需求和战略布局各不相同。站在不同的角度朝着同一个目标进发的过程中,各方如何解读智能制造对于自身的意义及价值?
张启亮:我们始终关注用技术来驱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沉淀。原来中国的制造业工业知识的模型和图谱没有很好的沉淀下来,我们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把工业的知识图谱和知识体系沉淀下来,为中国制造业未来可复制、经验可传承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同时,我们通过应用场景来推动工业互联网的进步。目前在我们汉云工业互联网平台上有11000个工业App,通过这些工业App我们可以帮助客户赋能,快速各行各业的痛点和难点的问题。此外,我们积极向垂直行业纵深来发展。现阶段,整个工业互联网必须在垂直行业深耕。我们目前在高端零部件制造、建筑施工、有色行业、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做得非常深入和垂直,解决了产业链和资源共享的问题,甚至推动了整个行业新模式的运营。比如我们和中国电建合作打造了一个机械设备共享平台,未来建筑施工的设备可以在平台上共享。
通过打通工业的协议,工业互联网能够实现万物互联。中国的工业协议原来是没有标准的,我们去年还有前年大约花了几千万的资金去买了全球各种不同设备的工业协议,来分享给我们的中小企业,让其减少成本,实现低门槛、快速、低成本的连接。此外,我们研发了大量的工业软件,努力解决制造业过程当中的一些瓶颈,我们去年工业软件的装机量超过了50万台。
整个工业互联网目前还是处在初级阶段,未来工业互联网还有十年到二十年的发展周期。我们希望和SAP来共同为中国制造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起到赋能的作用,也起到一个引擎和加速器的作用,助推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由粗放向高质量发展。
徐翔:过去我们致力于搭建强劲核心,提升我们企业的运营效率。我们是2016年初开始和SAP合作,当时主要是ERP为主的数字化管理平台。2017年,我们整个集团全部上线,实现了全覆盖。经过五年ERP系统的运用,我们通过了统一的数据标准,实现了订单为主线的数字化管理平台。我们的计划是,根据未来三到五年当中,实现SAP灯塔的2.0项目,2023年全面实现数字化制造,2025年实现智能制造。
具备了强劲的核心后,我们的重心是把数字化的应用范围向前端和后端进行扩展。向前端,搭建以客户为中心的数字化的营销体系,实现精准营销,满足客户需求、市场需求,提升我们产品的竞争力;向后端,智能产品、工业互联网为核心的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利润的增长率。
董志刚:坦率来讲,SAP就是工业4.0最重要的一个发起者,我们要把全球最佳的工业互联网的领先理念和实践带到中国。我们致力于加强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合作,为汉云和其他主流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融通条件,实现即插即用。我们要跟工业互联网平台合作,做到有共同的接口、共同的连接方式,实现在数据、流程、安全等方面快速的互联互通,共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合作伙伴的生态。
智能制造时代,人、产品、系统、资产和机器之间建立了实时的、端到端的、多向的通讯和数据共享;每个产品和生产流程都可以自主监控,感知了解周边环境,并通过与客户和环境的不断交互自我学习,从而创造出越来越有价值的用户体验;企业也能实时了解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并及时做出反应。
智能制造将从底层的M2M自动化、横向的一体化端到端供应链集成、高效的产业链供应协同、多层级的服务运维体系、企业整体生态级可视化等五大领域推动企业转型升级。而智慧服务是智能制造深入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通过智能制造体系构建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成果显现,通过智能制造体系的构建,将企业的研产供销服内部生态和客户、供应商、服务提供商甚至是政府、资本方等不同的利益相关方连接起来,实现以安全可控为前提的生态数据平台,并基于统一的数据平台构建一系列基于客户场景的数字化应用,打通上下游产业链与服务链,支持面向智能制造领域的服务定制和服务交易。支持各类环节实时在线服务,打造贯通智能制造全行业、全流程、全要素的服务体系。
战略合作开启全新模式
《中国工业报》:依靠生态联合创新,SAP与徐工、大全等大公司一起深度合作,推动创新不断落地。未来这种合作模式将如何进一步深化?
张启亮:在过去二十年,中国工程机械应该是高歌猛进,快速发展。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如果我们不通过数字化来管理,很难向全球的神经末梢去延伸。我们很荣幸和SAP建立了全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我们在2016年开始整体和SAP合作,启动徐工信息化整体提升工程。当时我们在国内应该是用SAP最全的一个模块,给徐工的数字化集成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今年我们和SAP又启动了新的合作,特别是在我们原有的ECC6.0的基础上,我们全面升级SAP的HANA产品。这个合作在“十四五”期间迈开了一个新的步伐,未来徐工混改完之后,机制会更加灵活,我们也提出了更高的目标。目前徐工在全球排在第3位,我们冲击全球第2位和第1位,我们要在在“十四五”实现这个目标。
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要进行全球化,未来海外收入占比预计将达到40-50%。如何以SAP的最佳模式在徐工的全球化落地,这是双方未来的合作点。徐工的数字化转型虽然在国内做得比较好,但是在未来的深化和应用上还需要再加大步伐、加大力度、加大投入。在这个方面我们需要有更深的战略合作伙伴,和我们肩并肩、手拉手,一起来推动数字化,也是我们首选和SAP共同在徐工数字化转型领域深度合作的重要原因。
徐工信息的汉云工业互联网平台未来有很多SaaS化的应用,可以和SAP在SaaS化的应用上有共享、共赢,差异化产品的战略,为中国的企业赋能。从我们目前赋能的数据来看,2018-2020年应该是龙头企业带头进行数字化创新,龙头企业数字化服务市场份额占比达65%。2020年下半年,中小企业的数字化占比达到65%,龙头企业的数字化占到35%,这个比例变化得非常快。未来也希望在中小企业上和SAP来合作,来帮助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升,这项合作在未来具有很大的空间。
徐翔:从大全来讲,目前我们主要侧重四个方面。第一,基于ERP为核心的数字化管理平台,提升快速反应能力。第二,基于端到端的一体化的平台落地智能制造,提升企业的运营能力。第三,基于智能技术,帮助企业提升远程应用能力。第四,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助力我们产品的智能化水平。
疫情对企业的经营带来了困难,对供应链带来了困难,招人的困难。但是这对我们来讲,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的同时也是面临一个巨大的机遇,这样能让我们定下心来思考,让外因促使我们进行数字化的改造、数字化的集成,提高产品的智能化,来规避我们离散制造企业的一些风险。对我们来说,这个机遇我们应该把握好。我们也想基于SAP的灯塔2.0之下,把开关行业的智能化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董志刚:传统上SAP被喻为500强背后的管理大师,我们是怎么操作的?以前SAP有一个专家顾问委员会,选择比如像徐工、卡特彼勒这样的全球最优秀的头部企业,请他们的IT尤其业务部门主管,提出对未来业务的愿景和要求和现在当前的痛点和需求。基于这两点,我们在产品的路线图和研发方向上,开始按照他们的指点去进行研发,同时解决他们目前的问题。
为了更快速实现联合创新,我们组建了一个创新团队。SAP在全球有一个创新中心,可以把客户点状的需求或者基于场景的需求快速总结。同时我们根据企业的业务需求和商业模式,去打造他想要的场景。同时,我们进一步尝试采用孵化和创新大赛的方式,针对创新给予一定奖励。此外,还有创新中心联合创新。我们为创新提供了从技术到组织,甚至是孵化和创业,这样三步走的模式。
我们一直在与客户联合创新,打造行业云。我们目前正在跟全球最知名的汽车企业合作,打造汽车的行业云。在全球,我们跟博世、宝马、大众合作。在中国,我们也正在跟中国龙头企业开展这样的合作。包括我们在电气领域、工程机械领域等。我们跟客户联合创新,比如跟大全合作的PLM研发双向集成的应用和App;我们汉云这边也有基于MES的联合创新。
数字化转型将从哪些层面加码
《中国工业报》:目前头部企业纷纷发布助力行业数字化的解决方案,各部委和地方政府也在不断加码扶持,您认为当前推动数字化转型需要迈过哪些槛?对下一步推动数字化转型、完善相关政策保障有什么建议?
张启亮:汉云工业互联网有自己的优势。我们更懂制造业,因为工业互联网还是姓“工”的,聚焦于为工业企业提供服务。我们对制造业的语言体系、思维模式、工艺逻辑还有制造过程非常熟悉。我们有一个很好的应用场景,即徐工本身。我们很多的创新产品先在徐工去验证,验证完之后再快速推向市场。我们有一个复合型的团队。该团队把我们原有的工业数据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通过数学和统计学的专业,形成工业AI算法的一个很重要的逻辑。我们赋能的应用场景已经覆盖了很多行业。第五是我们解决了工业互联互通的问题。我们有40多人的团队,专门通过嵌入式软件来开发工业的协议,解决互联互通的瓶颈和协议不开放或者协议没有共享的模式。
我们目前在20个行业深耕85个细分领域,其中发动机等几个行业在国内工业互联网层面做得非常领先。在推进数字化的过程当中,我觉得第一个槛是工业互联网安全的问题。目前来讲,工业互联网是一个新的物种,对于工业互联网安全的产品和解决方案还不是那么完善。第二,目前对于工业的数据,包括一些其他地方的数据,没有数据的归属权的问题,也没有立法的问题。在我们工业互联网平台上也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但是这些数据的利用、分析和价值挖掘,这里面还是盲区和阴影的部分。第三,要解决一把手工程的问题,因为数字化是推动企业重构的,这个过程需要一把手鼎力支持。第四个要迈过的槛是中国工业协议的标准。因为中国是工业门类最多的国家,但是我们还没有工业协议的标准。目前,工信部已经开始在推动这件事情。
徐翔:和SAP的合作,在数字化转型当中,本着坦诚合作,有争论,但是最终有共识。大全和SAP的合作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就像去年大全和SAP签的灯塔2.0的项目,我对这个项目充满了信心,我也不遗余力的在推动这个项目的进展。数字化转型,老总是最重要的,是一把手工程。在大全集团,我们也是一把手工程,全力推动大全集团的数字化转型、数字化之路。
董志刚:我认为在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当中,首先应该根据战略决定哪些全盘转型的规划是在什么时候,同时我们要甄别出来局部的一些转型,来确定转型成本。
企业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一定是为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的,基于这个战略目标,我们是把客户放在首位还是把供应链和工厂的效率放在首位,我们就知道在全面的数字化转型过程当中我们第一步该怎么走,第二步该怎么走。
此外,在助力中小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我们将大力推广云服务,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难度与成本,快速实现业务价值;积极配合地方政府,联合生态合作伙伴建立联合创新赋能中心,培养数字化人才,促进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积极发展本地合作伙伴生态体系,鼓励合作伙伴基于云服务的SAP业务技术平台开发适合本地需求及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解决方案,为中小企业提供高性价比的端到端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