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换芳 宁亮
“双河北块Ⅳ4复合驱自7月20日开始先后有6口注聚井试注,8月25日加入PPG,经过多次PPG和聚合物配比调整,目前压力平稳上升。”10月10日,河南油田采油一厂地质研究所技术人员蔡晓梅汇报“非均相复合驱提高采收率示范工程”工作进展情况及成效时,一脸欣慰。
“非均相复合驱提高采收率示范工程”是集团公司重大示范工程,去年11月12日通过集团公司立项论证,并在两家企业开展示范区建设,河南油田是其中一家。
当前,河南油田新区无规模储量投入,老区已动用储量“三高一低”矛盾突出,老油田稳产难度逐年加大。要落实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责任,必须破解稳产难题。为此,河南油田加大三采技术推广应用力度,推进三采储量规模接替,确保老油田稳产。河南油田采油一厂主要承担三采技术的现场试验、分析、应用等工作。该厂大力开展新技术攻关,不断扩大三采规模,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前9个月,河南油田采油一厂利用三采技术,增油4.7万吨,产油16.33万吨。
三采技术让“禁区”“云开日出”
三采技术对地质条件要求非常苛刻。地层温度、地层水矿度、原油黏度、大孔道发育等地质指标对三采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河南油田主力油田“地层温度高、储量规模小、非均质严重、大孔度发育”的地质条件与三采技术要求的条件又相距甚远。业内权威人士断言:这样的地质条件无疑是挑战三采技术的极限。
为了确保老油田产量,1996年起,河南油田就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深入开展“双河油田聚合物驱先导试验”,攻关三次采油技术,勇闯开发禁区,找到了提升老油田产量的路径。目前,该项技术已在河南油田双河、江河、下二门区域推广应用。20多年来,共增油80.5万吨。
2018年11月,河南油田又利用非均相复合驱技术提升东部老油田稀油产量。去年,采油一厂应用该技术生产原油21.6万吨,占该厂产量的37.5%。目前,三次采油技术已经覆盖该厂22个开发单元,提高采收率5.36%,累计增油260万吨,占东部稀油年产量的40%以上,为河南油田东部稀油连续15年产量稳定在百万吨以上作出了突出贡献。
自主攻关??解决“卡脖子”难题
在推广应用三采技术的过程中,在每个研究环节都可能碰到“硬骨头”。其中,“见效油井堵塞”,就是一个让技术人员头疼的难题。
核二段是采油一厂主力正聚单元,是普通稠油油藏,埋藏浅,地层出砂严重,油井见效后,高粘度原油携砂能力增强,易堵塞滤砂管及地层,造成油井降产。传统防砂技术“防不住”与“防死”的矛盾又很突出,聚驱效果得不到充分发挥。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该厂技术人员开展降粘解堵固砂技术立项攻关,自主研发了解堵固砂液配方,形成了疏松地层泥质细粉砂油藏解堵固砂工艺。该工艺在现场实施8井次,油井有效期最长达631天,累计增油2455.8吨。
在强化瓶颈技术攻关上,“80℃以下断块油藏交联聚合物驱配套技术”“超细水泥封堵技术”“聚合物与交联聚合物组合驱替技术”等一大批关键技术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实现了平面、纵向的均衡驱替,有效保障了聚驱效果。
同时,对注聚井与采油井,河南油田技术人员结合生产动态特征,摸索出了一套以提高动用厚度与见效比例为核心的三采差异调整技术体系,利用“调”“堵”“分”“解”“修”等五项技术调整手段,形成了合理配液配注、边水控制等六项过程控制调整技术,进一步提升了三采效果。
不断创新 再攀三采增油高峰
近几年,该厂产量递减逐年加大,三采单元年产油由2010年52.7万吨下降到了2018年的21.6万吨,主力注聚区块陆续转入后续水驱,聚驱后储层非均质性加剧、剩余油更加分散,缺乏改善后续水驱单元开发效果的有效手段。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该厂利用“非均相复合驱技术”提高聚驱后剩余油采收率,效果明显。该厂总地质师孙宜丽说:“利用聚合物驱油,就像用一般的洗衣粉洗衣服,经过反复清洗,能洗出来的东西越来越少。利用非均相复合驱技术,在聚合物溶液中加入一种带有粘弹性的颗粒(PPG)后,就形成了强效“洗衣”剂,衣服反复清洗,依旧能洗出不少东西。”
去年,该厂在下H2Ⅳ油组开展聚驱后油藏PPG非均相调驱试验。新T5-2318井日产油由1.5吨上升到了14.3吨,含水由95.5%下降至70.8%。截至今年9月底,下H2Ⅳ油组已见效10口井,累计增油5827吨,阶段提高采收率0. 41个百分点。
为进一步扩大三次采油规模,该厂按照“接替利用、更新完善、不征地”的思路,在双河IV4、V下层系推广三元复合驱,在双河IV1-3层系开展非均相复合驱试验,新增化学驱控制储量863.8万吨。
“在六项聚驱过程控制技术的支撑下,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成功的基础上,非均相复合驱技术开辟的聚合物驱后油藏大幅提高采收率的新途径里,我们有信心创造(再攀)化学驱增油的第三次高峰。”孙宜丽充满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