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石油在国家级定点帮扶县——四川省若尔盖县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通过县乡两级供销系统改造深挖产业潜力,仅用一年时间,实现13个乡镇89个集体经济经营收入2775万元,牧民生活也迎来大蜕变——
“今年雨水好,青稞长得比往年都壮实!”5月5日,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求吉乡连片的农田里,64岁的牧民日科看着破土而出的青稞苗,脸上泛起阵阵笑意。一年前,他从未想过这片祖祖辈辈耕种的土地,会与千里之外城市加油站里的货架产生奇妙关联。
这片860余亩的青稞地,是若尔盖县供销社联合村集体经济组织打造的标准化种植基地之一。再过3个月,田里的青稞经过深加工,将变身为一罐罐“若格达斯”青稞啤酒,沿着蜿蜒的国道,进入中国石油在川2200余座加油站的便利店,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消费者也能尝到独特的青稞啤酒。
若尔盖县平均海拔3500米,高寒气候让这里成为青稞生长的黄金地带。然而,长期以来,分散种植、销路不畅导致牧民只能将青稞自用。
“守着‘金穗穗’,却过不上好日子。”求吉乡上黄寨村第一书记肖铁忠回忆,2023年他到牧区调研时,常见老人守着成堆的青稞发愁,有的老人为凑孙子的学费,不得不低价抛售。
转机始于2024年。这一年,若尔盖县供销社在中国石油四川销售岷江分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若尔盖县副县长(挂职)何治呈的带领下,进行市场化改革,增资扩建惠民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联合9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成立基层供销社,采取“县乡供销社+农牧民”模式——供销社统筹技术标准和销售渠道,村集体流转连片土地,农牧民以土地、劳动力入股。截至2024年末,全县建成标准化青稞基地1.7万亩,亩产从135公斤提升至150公斤,带动3995户农牧民户均年增收2533元。
“县供销社以前在发展定位上存在偏差。”挂职后,何治呈一有时间就琢磨若尔盖县乡村振兴的根本出路。不到3个月时间,他就跑遍了13个乡镇的沟沟坎坎。经过全面调研,他发现销售不畅是影响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一大痛点,而作为销售端的重要载体——县供销社自身缺乏项目孵化和运营能力,无法为当地农副产品和牛羊出栏打开销路。
2024年,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唤醒了县供销社沉睡的细胞。围绕当地资源禀赋,以供销社为平台,引入外部专业力量,合资组建农特产品开发、物资机具销售、文旅项目打造、供应链配套服务等多家社有企业,供销社迅速焕发了新颜。
“综合改革后,中国石油帮助我们彻底打通了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任督二脉’。短短3个多月,若尔盖县供销社的销售额由过去的30万元增长到现在的500万元,我们有信心成为县域龙头企业。”惠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江波说。
“订单给到农牧民,他们才有底气去干。村集体经济发展了,农牧民才能挣到钱。”何治呈告诉记者,以县供销社改革为抓手,若尔盖县找到了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径,仅用一年时间,实现13个乡镇89个集体经济经营收入2775万元。
夕阳下,青稞田泛起金色波浪。这片曾因闭塞而贫困的高原小城,正沿着产业链的链条,走向充满希望的全面振兴之路。(记者 高屾 何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