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刘芳通讯员杨绪峰)“现在,系统能自动生成85%的内容,我们终于能腾出手来专注压裂生产时效。”4月10日,在长城钻探压裂公司自205H92平台,技术员季麟宝在电脑上轻点鼠标,20分钟就完成当天入井砂量、液量、压力参数、施工排量等数据的报送工作。
在此前的压裂施工中,由于甲方之间的标准存在差异,跨表格数据适配耗时占填表总时长的一半以上。同样的流程,一线技术人员需要近40分钟时间来反复填表、核对,稍不留神还会因数据误差引发连锁问题。以单段压裂施工为例,一线技术人员需要完成11类表单填写,其中基础数据重复录入率超过60%。
“同一组液量、压力数据,要在不同日报里反复填8次。如果填错了行,还得连夜返工。”季麟宝道出与各类数据报表“马拉松式缠斗”的无奈。
这种“施工抢时间、填表耗时间”的恶性循环并非个例。压裂公司西南综合项目部经理王赫说:“以YS69026队日均完成3段压裂计算,一线技术人员每天要在不同系统间‘搬运’数据近千次。”
转机出现在2025年长城钻探压裂公司职代会分团讨论上。当压裂公司YS69024队技术员景大龙再次吐露“填表填到腱鞘炎”的苦衷时,长城钻探压裂公司党委书记李玉军当场拍板,把“重复数据填报整治”列为深化拓展基层减负工作重要工程。
2月初,由信息人员和技术骨干组成的攻坚组搬进铁皮板房,贴身观察一线技术人员的工作,采集第一手工作数据,定下最初的设计思路:一线技术人员在总表里填好基础数据后,系统就能像复印机一样,把数据“印”到其他表格中。
2月15日,攻坚组设计的“压裂施工数据一体库”系统1.0版本试运行。“虽然可以用数据链接自动填充部分内容,但还得手动把数据‘搬’到不同表格,错误依然存在。”YS69026队副队长任浪涛在第一轮测试后评价道。
面对问题,攻坚组随即对“压裂施工数据一体库”系统进行优化和完善,采用“数据验证+超链接”的方式自动填写数据。技术人员只需在总表上勾选所需数据,系统就能像快递分拣机般自动派送。
然而,在系统检测中,攻坚组又发现了一个硬伤,即换台电脑就可能“断链”。更麻烦的是,系统要创建十几套模板,新增一口井就得重新调试。技术人员直呼“用起来比填表还累”。
结合前两个版本的优缺点,攻坚组运用编程,搭建区域施工专属数据库,于3月2日推出“压裂施工数据一体库”系统3.0版本:在不改变填报人员日常工作习惯的前提下,将各类施工时间、液量、砂量等基础数据整合为“一张表”,实现同源数据一次填写,利用智能标签技术实现跨系统自动映射。技术人员只需在移动终端录入一次数据,系统便会根据预设规则,自动生成符合不同甲方和上级部门要求的定制化报表。
“这就像给数据装上了导航仪。”王赫解释,系统通过解析数据标签,能精准识别“压裂施工公报”“压裂施工总结”等不同表单的需求,自动完成数据分发。
改革成效在作业现场迅速显现。3.0版本试运行一个多月以来,单段压裂施工填表平均时长从40分钟减至26分钟,跨表格数据重复录入量下降97%,日报生成效率提升40%。更让一线技术人员欣喜的是,选择秒点数据能自动分析出“压裂有效时间”等4项数据,系统实现同源数据一次填写让准确率拉升至100%,彻底将一线技术人员从反复填表、多头填报中解脱出来。
石油锐评》》》
数据治理为基层减负
一键生成的转变,不仅是工作流程的优化,更折射出数字化转型对基层治理的深刻启示。当“指尖上的负担”成为行业痛点时,长城钻探的“一张表”改革以数据破局,为企业治理现代化开辟了新路径。
传统填表流程的症结,表面上是重复劳动,实则是数据孤岛与管理碎片化的顽疾,根源在于企业内部数据标准不统一、系统接口不兼容。长城钻探的实践表明:解决基层负担,不是简单做减法,而是重构数据流动规则。通过建立统一数据库、设置智能标签、打通系统壁垒,企业将分散的数据转化为可调用的资源,让数据从“被动填报”转向“主动服务”。这种以数据治理为核心的改革思路,打破了“人适应系统”的旧逻辑,让技术回归服务本质。
数字化工具的价值不是“省人力”,而是“提效能”。消除基层工作中的痛点难点,让企业用“最小化改造”来实现“最大化适配”。一是推广“数据中台”模式。企业可以建立跨企业数据标准,推动压裂、钻井等场景的通用数据库建设,避免“一个甲方一套系统”的重复投入。二是构建人机协同机制。在自动化报表基础上,可开发数据异常预警、工艺模拟推演等功能,将基层经验转化为算法模型,实现从人工到智能的跨越。三是建立减负效果评估体系。通过跟踪员工填表时长、数据利用率、决策响应速度等指标,形成数字化改革的闭环反馈机制。
从“表格迷宫”到“数据导航”,这场发生在石油井场的变革,在实质上是一场管理革命。当企业不再将数字化视为“上系统、换设备”的技术工程,而是当作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契机,才能真正释放改革红利。基层减负的最终目标,是让每名员工的工作更具价值。以“用户思维”推动管理升级,或许就是数字化转型最动人的注解。(郭勇)